政策协同支持普惠金融
经济日报·2025-06-30 06:06
财政支持普惠金融政策 - 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公布,厦门市、山东省泰安市等90个地区入选,将获得中央财政可观奖补[1] - 财政支持旨在缓解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群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1] - 2019年启动财政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2022年升级为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2] - 政策工具包括财政奖补、政府性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2] 资金安排与使用 - 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用于支小支农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及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涉农业务降费奖补、资本金补充等[2] - 资金分配强调精准聚焦小微企业、"三农"融资痛点难点,严格规范管理确保政策直达[2] - 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结果分三档奖补,最高与最低档次奖补资金相差1倍[3] - 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重点考核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规模、服务质量、风险管控[3] 政策协同与实施 - 普惠金融需要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税政策、监管政策、产业政策协同配合[3] - 金融机构需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健全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3] - 政府部门加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重点群体信息共享,提高金融服务质效[3] - 发展农业保险需保险监管、财政、农业农村、林草部门密切合作,推动"扩面、增品、提标"[3] 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 近年来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明显提高[1] - 普惠金融特点在于"又普又惠",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涉农领域及特定群体[1] - 普惠金融具有公共性,财政支持和引导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