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治理问题充电宝 不该让消费者买单
证券时报·2025-07-01 02:00

行业治理风暴 - 全国范围内掀起针对200万台问题充电宝的行业治理风暴,监管力度持续加强[1] - 民航局新规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充电宝乘机,导致机场拦截不合格产品数量激增[1] - 二手交易平台出现商家以"机场拦截品"名义销售积压库存的营销乱象[1] - 电商平台涌现3C认证刻字服务商,部分商家通过暗语兜售仿制标签规避监管[1] 产业链乱象 - 生产环节存在使用劣质材料、违规工艺的问题,厂家为追求利润降低标准[2] - 电商平台审核机制存在漏洞,导致不合格产品在流通环节畅通无阻[2] - 认证环节出现花钱买证、贴牌认证等违规操作,质量把关形同虚设[2] 消费者影响 - 消费者因携带非3C认证充电宝面临财产损失,购买问题产品需承担使用风险[2] - 普通消费者缺乏真伪辨别能力,且难以追溯问题产品源头责任方[2] - 行业治理成本被转嫁给终端消费者,形成"为他人过错买单"的困境[2] 监管建议方向 - 需明确生产厂家、销售平台、认证机构各自的质量管控责任边界[2] -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建立"该罚则罚"的惩戒机制[2] - 治理目标应实现消费者能安心选购、放心使用的市场环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