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谷歌正在打造一个你渴望加入的人工智能帝国
36氪·2025-07-01 11:41

核心观点 - 谷歌通过将人工智能算力迁移到网络边缘的自有芯片上,进入可持续高利润增长阶段,构建垂直整合的AI生态体系 [1] - 公司战略布局类似早期Android,通过开放SDK吸引开发者,同时锁定硬件厂商依赖其更新和计费系统 [2] - 边缘计算技术减少电力需求,可推广为环保且安全的解决方案 [3] - 谷歌TPU技术优势显著,实测吞吐量达前代10倍以上,能耗仅为一半,迫使竞争对手依赖其代工技术 [4] - 云业务收入增长28%至123亿美元,营业利润达46亿美元,资本支出激增至172亿美元,但净收入仍增长46%至345亿美元 [5] 技术战略 - Gemini Robotics On-Device以接近云端性能离线运行,仅需不到100次演示即可部署为低延迟收入节点 [1] - 与MuJoCo物理引擎捆绑的SDK允许本地测试部署,既实现"民主化"又可植入第三方硬件 [2] - 分布式云结合Blackwell芯片为国防机构提供主权控制,设备内置TPU与电网扩张政策相吻合 [3] - 第七代TPU和40%利润增长使公司能自主定价推动普及 [8] - 边缘计算减少数据中心连接,降低电力需求 [3] 商业模式 - 每台机器人成为持续现金流来源,替换成本在于核心认知系统而非硬件 [3] - AI服务定价每百万Token约10-15美元,工业级集群收益接近订阅软件现金流 [3] - 消费者使用数据(如50亿次Lens查询)免费增强模型权重,形成数据护城河 [6] - 客户流失成本高昂,需重新认证安全协议和放弃累积微调数据 [7] - 云业务AI工作负载贡献高毛利率,营业利润几乎达去年同期两倍 [5] 财务表现 - 云收入123亿美元(增长28%),营业利润46亿美元 [5] - 资本支出172亿美元(预计全年750亿美元),净收入增长46%至345亿美元 [5] - 服务部门收入773亿美元(增长10%),YouTube Premium和Google One增长19% [5] - 其他押注部门亏损12亿美元,Waymo付费乘车量增长5倍但仍未盈利 [10] - 营收同比增长13.07%,EBITDA增长29.15%,但增速较历史水平放缓 [17] 竞争态势 - OpenAI开始在谷歌TPU上运行推理工作负载,因Token成本优势 [4] - TPU支撑200万英里光纤和33条海底电缆,竞争对手需巨额资本支出才能摆脱依赖 [4] - 每日活跃用户3500万,远低于ChatGPT,但通过搜索集成覆盖数十亿查询 [11] - 资本支出规模(750亿美元)令小公司难以竞争 [5] - 搜索现金喷泉补贴前沿硬件投入,消除竞争对手希望 [6] 增长前景 - 分析师预计2025年EPS增长19.39%,2026年降至6.24%,之后复苏 [16] - 市盈率从2024年22.17降至2028年13.16,反映盈利大幅增长预期 [16] - 长期每股收益增长率约14.72%,低于5年平均17.78% [18] - 杠杆自由现金流增长16.34%,但预期降至9.04%,低于行业和历史水平 [18] - 边缘计算部署和自主云业务或在未来18-24个月转化为经常性现金流 [20] 风险挑战 - 云业务AI需求2024年末可能超过供应,订单量超出承受能力影响客户信心 [9] - 机器人部署等待计算可能导致设备闲置,影响资本效率 [9] - 产品碎片化(如AI概览、AI模式、Gemini应用共存)增加开发者选择难度 [9] - 敏感工作负载的地理围栏可能限制机器人市场总规模 [11] - 折旧费用同比增长31%,将持续至2025年下半年,挤压毛利率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