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稳定币市场发展现状 - 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从2020年初不足50亿美元增长至当前2500亿美元,美元稳定币占比达99%,其中USDT占70%,USDC次之[3] - 私人机构发行的稳定币凭借即时结算、低成本转账等技术特性快速扩张,主要发行方包括非银行机构、大型科技公司和科创企业[3] - 稳定币跨境交易成本较传统金融体系下降90%以上,典型B2B跨境支付固定成本为25-35美元,其中代理行网络相关成本占35%[3] 稳定币的技术与结构优势 - 基于区块链和智能合约实现支付可编程性和资产可组合性,比传统API银行司库业务更协同化、智能化[4] - "一链一网一平台"架构比代理行网络更开放包容,提升数字金融服务的全球性和普惠性[4] - 成本优势主要源于省去监管合规成本(如KYC、反洗钱)、代理行往来账户成本和货币汇兑成本[4] 稳定币的三大发行模式 - 私人公司发行模式:以USDT/USDC为代表,锚定美元和美国短期国债,创新活力强但强化美元主导地位[6] - 银行存款代币模式:如摩根大通JP.M Coin,利用银行监管框架实现机构间高效结算,但互操作性不足[6] - 批发-零售双层体系:央行批发CBDC支撑零售稳定币,保持货币单一性且全面纳入监管,英国Fnality和瑞士Helvetia项目已实践[7][8][9] 稳定币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 可能削弱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影子银行模式流通影响货币供应管理[5] - 金融稳定风险包括准备金挤兑和美国国债流动性闪崩引发的系统性风险[5] - 99%美元锚定导致数字美元化问题,加剧新兴市场跨境资本流动波动性[5] 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思考 - 中国金融体系强调监管先行,需审慎评估私人稳定币在"机构监管+功能监管"框架下的适用性[10] - 离岸人民币存款代币是潜在方向,如国际清算银行Project Agorá项目,但需防范利差套利风险[12] - 批发层跨境支付被忽视,仅10%跨境支付为零售汇款,双层体系需平衡批发基础与零售普惠[12][13] 数字货币生态发展趋势 - 各国央行加速CBDC研究,金融机构推进代币化,形成多元数字货币生态[2] - 智能合约技术推动支付结算数字化,成为主流发展方向[4] - 双层体系设计可兼容现有国际支付网络(SWIFT/VISA),避免新建系统沉没成本[8]
赵鹞:稳定币热潮下的新思考
36氪·2025-07-01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