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不应被商业化
经济日报·2025-07-02 06:12
志愿服务时长交易现象 - 多地教育部门将志愿服务时长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些地方专门搭建了青少年志愿服务平台 [1] - 短视频平台上出现志愿服务时长明码标价交易 只需转账即可让孩子志愿服务记录"达标" [1] - 商家收费行为将志愿服务活动简化为可计量的"时长" 背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的初衷 [1] 问题产生原因 - 志愿服务被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成为"硬性要求" 学生学习任务重且寻找合适项目困难 [1] - 当前制度设计存在不足 催生了花钱买时长的市场需求 [1] 解决方案建议 - 志愿服务组织需明确服务范围 北京市已出台规范明确9类不被认定的情形 [2] - 教育部门应加强真实性核查 完善制度设计和评估标准 设计更适合青少年的活动 [2] - 学校应注重志愿服务过程引导 而非形式主义考核 [2] - 短视频和电商平台需加强监管 对违规账号和链接进行审核下架 [2] - 家长应鼓励孩子真实参与志愿服务 而非投机取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