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伊核问题的前世今生:“核模糊+先发制人”,以色列如何确立自身核策略
环球时报·2025-07-02 06:46

以色列核计划历史背景 - 以色列建国后不久便决心建立核武库以保障国家安全,1948年起开始秘密推进核计划 [1][2] - 1952年成立以色列原子能委员会,首任主席伯格曼强调核弹将确保国家安全 [2] -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与法国达成协议,获得钚生产反应堆、铀燃料及再处理厂等关键核设施 [2] - 1958年在本国南部内盖夫沙漠建立迪莫纳核研究中心,1962年核反应堆进入临界状态开始生产武器级钚 [3] -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夕成功组装首枚核装置 [3] 以色列核策略形成与特点 - 1969年与美国达成"核默契",形成"核模糊"策略:不公开承认或否认拥核、不接受国际核查 [4] - "核模糊"策略三大考量:增强威慑可信度、规避国际谴责、保持技术自由度 [4] - 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确立"先发制人"原则,形成"贝京主义":不允许敌对国家拥有核武器 [7] - "核模糊"与"先发制人"策略互为表里,前者制造不确定性威慑,后者消除潜在核威胁 [7] 以色列核能力现状与国际反应 - 1986年迪莫纳核研究中心前技术员披露以色列每年可生产约40公斤钚,可能已制造上百枚核弹头 [5] -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估算以色列当前拥有80至90枚核弹头 [5] - 联合国原子能机构多次呼吁核查但遭拒绝,美国实行"双重标准"持续提供军事援助 [5] 以色列对伊朗核计划的遏制行动 - 情报渗透与网络破坏:2010年"震网"病毒攻击使伊朗1000台铀浓缩离心机自毁,铀浓缩进程倒退两年 [9] - 暗杀核科学家:2010-2012年至少4名伊朗核物理学家遇袭,2020年"伊朗核弹之父"法赫里扎德被远程狙杀 [9] - 军事打击:2024年空袭帕尔钦军工区核设施,2025年冲突中出动上百架次战机打击纳坦兹等数十处核基地 [9] - 外交施压:2015年反对伊核协议并游说美国,2018年推动特朗普政府退出协议并恢复对伊制裁 [10] 以色列核策略的地区影响 - 短期威慑效果:迫使利比亚2003年放弃核计划,埃及未积极发展核武器 [11] - 长期负面效应:阿拉伯国家民众对以色列持"极端负面"看法比例达80%以上,仇恨代际传递加剧 [11] - 引发军备竞赛:沙特表态若伊朗拥核将寻求核保障,正启动铀浓缩项目;埃及土耳其评估核选项 [11] - 侵蚀国际规则:"先发制人"打击未经联合国授权,美以分歧可能影响同盟关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