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紧日子”是为了百姓“好日子”
经济日报·2025-07-02 08:47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国务院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强化制度约束以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民生和发展领域[1] - 政策明确要求降低公务活动成本,将节约资金精准投入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3][5] - 2025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同比降低3.32%,同时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长8.4%以保障基层民生支出[5] 艰苦奋斗的历史传承与新时代实践 -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始终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2] - 2013年首次出台《条例》后,通过规范经费管理、差旅接待等遏制"舌尖浪费""车轮铺张"等现象[2] - 新时代需结合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治理效能[4] 制度体系建设与执行强化 - 要求完善经费管理、办公用房等配套细则,构建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6] - 纪检监察机关将加强监督执纪,重点查处隐形变异"四风"问题[6] - 通过制度刚性解决作风问题,确保节约政策长效化[5][6] 经济发展与民生投入平衡 -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需长期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4] - 节约不等于降低服务质量,而是转变拼资源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4] - 政策导向强调通过节用裕民增强群众获得感,重点保障教育、就业、环保等民生领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