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县域经济“第一城”的科创突围:昆山如何打造产业创新样本?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7-02 16:13

城市转型与产业升级 - 昆山从传统制造重镇向产业高地转型,电子信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等产业高度集聚,成为县域新型工业化样本[2] - 昆山凭借完善的产业链与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孕育出一批具有"硬核能力"的新兴科创企业,吸引更多具备核心技术与成长潜力的企业落地[2] - 昆山构建"2+3+3"新兴产业体系,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具身智能、低空飞行器、高端食品、时尚创意、消费医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5] 企业案例与产业链协同 - 长鹰硬质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攻克3C、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卡脖子"难题,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链上协同"技术攻关路径[2] - 联仕新材聚焦湿电子化学品,在晶圆制造与芯片封装所需的高纯材料上实现自主创新,构建覆盖全国主要半导体客户区的产能网络[2] - 昆山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3965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超3300家,多年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企业创新活跃度高[3] 制度创新与科创生态 - "祖冲之攻关计划"打破传统科研立项路径,通过"揭榜挂帅""难题招标"等机制让企业对接科研资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6] - 昆山科创发展服务中心打造"昆如意"企业服务平台,集成10大类27项主题服务,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7] - 昆山形成由城市科创载体、产业资本中心和产业控股平台共同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产业升级[7] 资本运作与长期发展 - 毅达资本在昆山设立4只基金,总规模超过20亿元,其中约三成出资来自昆山本地国资机构,形成"在地化+机制共建"运作模式[8] - 昆山与创投机构建立基于长期主义的创新共同体,超越财务型绑定,激发协同效能[8][9] - 昆山政策的稳定性与执行的连续性成为吸引创新企业落地的"磁力场",企业家普遍感受到"可预期"的发展环境[9] 城市更新与产城融合 - 昆山通过青阳港中央商务区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形成总部商务区、环港商业区、中央品质生活区、青年创业园等六大功能板块[3][4] - 城市更新为高质量产业生态和人才集聚提供新的空间支点,从产强城弱向产城共荣迈进[4] - 昆山以城市更新承载人群,以机制创新托举企业,以长期资本陪伴成长,探索独特的科创路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