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信用修复助企新生 体现了监管的温度
南方都市报·2025-07-03 00:03

信用监管机制 - 信用监管通过信用评价和信用信息运用对市场主体进行分类监管 [1] - 信用惩戒措施对严重失信企业具有威慑力 能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1] - 传统监管思维导致失信企业面临"一处失信 处处受限"困境 [1] - 某科技公司因年报填报疏忽被列异 导致银行贷款受阻 招投标资格丧失 [1] - 现代监管理念认为多数失信行为需要引导与矫正而非一味惩罚 [1] 信用修复实践 - 广东公布十个典型案例 展示信用修复机制生命力 [2] - 案例包括补报年报恢复信用 整改后重获市场机会 履行义务重返正轨等情形 [2] - 建立"线上+线下"便捷修复渠道 通过"粤商通"App一键提交申请 [2] - 截至2025年5月28日 累计为342.23万户修复经营异常名录信息 为10.87万户修复严重违法失信信息 [2] - 信用修复释放包容审慎监管信号 使监管更有温度更精准 [2] 信用价值重塑 - 信用修复促使企业将信用视为珍贵资产 [3] - 企业明白改正错误可重塑信用后会更加自觉遵守规则 [3] - 案例公布对其他企业具有警示和教育作用 [3] - 信用是企业的生命线 失信将面临诸多限制 [3] - 对严重违法和主观恶意失信仍需保持高压态势 [3] 监管机制优化 - 信用修复是对"惩戒绝对主义"的理性纠偏 [1] - 避免一棍子打死的粗暴执法 体现对市场主体的尊重与信任 [2] - 未来需构建更精细化的"惩戒—修复"动态平衡机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