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保持高压态势
金融时报·2025-07-03 09:43

财务造假行为 - 2018年至2022年通过虚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销售等业务虚增收入,各年虚增金额分别为4.25亿元、2.63亿元、1.38亿元、9891.41万元、2168.14万元,占当期营收比例达86.08%、67.88%、41.33%、32.25%、15.24% [2] - 同期虚增利润总额分别为1.53亿元、3263.18万元、3620.31万元、2201.71万元、-72.06万元,占披露利润总额比例达546.30%、4.00%、92.14%、8.01%、0.30% [2] - 2020年通过虚假转让子公司股权虚增利润1900.48万元,2022年通过不当确认新能源车辆销售业务收入虚增营收7981.09万元 [3] 信息披露违规 - 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2021年向安庆中安供应链借款2400万元用于偿还实控人股份质押款,占净资产18.69% [3] - 未及时披露重大诉讼:2021年3起、2022年5起重大诉讼未披露 [3] 处罚措施 - 对公司处以1000万元罚款,对实控人李占江合计罚款1350万元(含直接责任罚款500万元和实控人罚款850万元) [4] - 对两名未任职的配合造假人员于某、贺某分别罚款200万元和30万元,其配合虚构业务收入合计3.61亿元 [5][6] - 对两名责任主体采取8至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1] 监管政策动向 - 证监会首次对配合造假方同步追责,明确打击第三方主体配合上市公司造假的"生态圈"行为 [5][7] - 2024年6月联合多部门出台《意见》,建立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重点打击系统性造假和专业化配合造假团伙 [7][8] - 强调将通过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体系全面惩处造假各环节责任人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