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营银行十年:走到十字路口 重塑功能定位
证券时报·2025-07-03 09:56

民营银行发展概况 - 截至2024年底民营银行资产总规模突破2.1万亿元 从2014年底首家开业至今已走过十年 [1] - 2017至2021年资产规模增长超8倍 但2022年后增速放缓 最近三年同比增速分别为8.5%、10.2%、9.5% [6][7] - 2024年19家民营银行中仅10家实现营收正增长 部分银行不良率攀升导致拨备计提增加 尾部银行出现资产萎缩和亏损 [7] 差异化发展路径 - 民营银行分为三类:纯数字化经营(如微众银行)、属地化经营(依托股东背景)、定位模糊的助贷资金提供方 [2] - 纯数字化银行在零售/小微金融数字化方面起行业示范作用 第二类银行则通过扎根当地形成特色化发展 [2] - 头部银行科技投入显著:网商银行2024年科技投入占比36% 微众银行研发费用占营收7.72% 苏商银行保持6% 均高于同业3%-4%水平 [3] 数字化转型与挑战 - 科技人员占比分化明显:网商银行(67%)、微众银行(>50%)等头部机构领先 其他银行多在11%-45%区间 [3] - 微众银行单日交易峰值突破14亿笔 户均IT运维成本仅2元 体现高并发与低成本优势 [6] - 部分银行曾陷入开放银行误区 如富民银行接入上百低效场景 90%对获客无效 导致资源分散 [4][5] 监管政策影响 - "一行一店"政策限制线下展业 迫使银行依赖线上渠道与外部流量合作 但削弱自主风控能力 [6][8] - 2024年新规要求助贷业务综合费率不得超过年化24% 导致部分银行暂停新增助贷业务 转型压力加剧 [7][8] - 监管强化属地化经营要求 禁止跨区域展业 倒逼银行回归本地化与自营渠道建设 [12] 未来转型方向 - 头部银行转向产业金融:微众银行在香港设科技子公司 富民银行打造"产业生态银行" 2024年实现营收净利双增 [9] - 产业链数字化带来新机遇 下游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数字化提速 为产业金融服务创造条件 [10] - 行业呼吁差异化监管 建议通过沙盒机制给予创新空间 让民营银行承担银行业改革试点角色 [13] 行业定位与竞争格局 - 截至2024年全国4295家银行业机构总资产444万亿元 民营银行在数量和规模上占比微小 [11] - 存量博弈时代来临 零售金融数字化进入尾声 产业金融数字化成为新增长点 [11] - 反催收黑灰产导致恶意投诉激增 缺乏统一催收行为标准加剧资产保全难度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