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外卖大战不肯休止,打工人却“戒饭”了
36氪·2025-07-03 19:56

职场压力下的饮食趋势 - 当代职场人因工作压力和时间紧张导致食欲减退,将进食视为生存刚需而非生活享受,"人类饲料"概念应运而生 [2][3] - 互联网大厂员工典型场景:早餐时间被压缩至电梯内3分钟,代餐棒成为主流选择,某品牌产品每100克含15.6克蛋白质、3.2克膳食纤维,能量效率比传统食物高20倍 [3] - 北漂群体面临做饭难、外卖安全隐患等问题,部分人群主动选择代餐产品,认为其"省事又健康",类似宠物食品逻辑 [5] 代餐产品市场现状 - 头部品牌若饭定位"新一代主粮",产品线涵盖液体/粉末/固体形态,粉末版含21种核心营养,宣称专为脑力工作者定制 [7] - 若饭抖音旗舰店青春版套餐售出2.7万份,天猫液体代餐饮品成交近万单,显示市场接受度 [7] - 产品争议点:植物蛋白为主、脂肪含量高、精加工特性被健身行业质疑,牛津大学研究显示代餐可能增加心肌脂肪 [7] 行业起源与全球化发展 - 行业雏形始于2013年美国程序员Rob Rhinehart开发的Soylent,基于35种关键营养物质配方,一年内发展为全球性品牌 [8] - 中国版Soylent由程序员邵炜创立若饭,将代餐从功能型产品(减脂/营养补充)升级为替代正餐的"基础营养解决方案" [10] - 与传统代餐区别在于:强调完全替代正餐而非辅助,核心价值主张是节省时间而非特定功能 [10] 消费者行为分化 - 部分用户组建"好好吃饭"社群(如豆瓣5.4万人小组),通过定期精致饮食对抗快餐化趋势 [10] - 两极需求并存:既有时薪导向的"营养转化流水线"消费群体,也有坚持传统饮食文化的"反效率"群体 [12][13] - 哲学层面争议: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人是他所吃的东西"理论被引申,讨论代餐文化对生活感知力的潜在影响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