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的内涵和现状 - 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模式不断涌现,表明我国产教融合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 [2] - 部分合作停留在"挂牌式"表面项目,课程设计中未能融入企业真实需求,合作模式同质化,缺乏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的差异化方案 [2] - 部分非一线城市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人才流失问题,影响大学生供需匹配效率 [2] 大学生本地化就业的多维价值 - 推进大学生本地化就业可与区域产业升级需求精准对接,例如数字经济产业通过深化校地企协同、强化数字人才培养与本地产业链精准匹配,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新质生产力提升提供人才支撑 [3] - 人才集聚带动的消费升级效应促进当地消费模式从住房改善性需求向文化娱乐性需求转变,形成拉动内需、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新增长点 [3] - 本地化就业的毕业生对当地产业环境、文化氛围和人才政策更为熟悉,能够更快适应职场需求,减少磨合期,在职业发展初期占据竞争优势 [3] - 长期的学习生活使毕业生对城市产生深厚情感,增强职业稳定性,降低人才流失率,形成"校地共生"模式 [3]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大学生本地就业协同路径 -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在招生环节利用大数据分析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可增设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相关专业 [4] - 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技术骨干和大学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实践指导,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发"项目制教学模块" [4] - 建立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工程师到高校授课的校企教师双向流动机制,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4] - 探索实体合作形式,如"校中厂""厂中校"等创新培养模式 [4]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 构建"引才—用才—留才"的全周期配套制度,对吸纳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实行税收阶梯式减免 [5] - 在增值税、物业税等方面给予参与产教融合企业优惠政策,简化申报流程,实现"一键申报、即办" [5] - 建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支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进行技术研发项目、开发新型学科课程 [5] - 优化就业补贴标准,为基层产业岗位提供生活补贴和免费周转住房等 [5] 强化对区域企业的认同 - 将本土产业发展历程融入大学生教育体系,通过编写企业文化宣传册、举办区域特色活动增进学生对属地产业的认知和情感共鸣 [5][6] - 举办"产业文化节""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邀请本土企业家分享创业心得,营造包容开放的就业创业环境 [5][6] - 建立常态化的校企文化交流机制,组织师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企业员工到院校培训,推动高校创新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6] - 在高校校园中建设"工业文化长廊",展示本土企业发展成果及产品,在企业厂区设立"高校创新成果展示区",促进双方文化交流和成果转化 [6]
产教融合促进大学生本地化就业
新华日报·2025-07-04 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