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住户外游“撒野”之风需利剑出鞘
中国环境报·2025-07-04 07:12
旅游行业生态破坏问题现状 - 暑期旅游旺季景区客流高峰期间,部分游客存在驾车漂移、挖沟烧烤等破坏天然草场和高寒草甸的行为[1] - 新疆赛里木湖景区发生车辆持续40分钟草场漂移事件,内蒙古赤峰大青山出现团队挖沟烧烤破坏高寒草甸案例[1] - 生态破坏行为造成的损害往往需要数十年恢复,部分损失不可逆转,直接威胁当地生态安全[1] 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 游客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爽玩一次"不会被严惩,同时景区因地域广阔存在监管盲区[1] - 现行惩处机制震慑力不足,如赤峰事件涉事团队仅需回填且免于行政处罚,违法成本过低[2] -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极其脆弱,1平方米损伤即可能引发系统性崩塌,但补救措施与破坏程度不匹配[2] 行业规范与监管改进建议 - 需建立分类景区禁止行为清单,明确车辆禁入区、露营烧烤限制区,配套巨额罚款+生态修复+信用惩戒联动机制[3] - 高寒草原类景区应专项禁止车辆驶入非指定区域,违规者需承担修复责任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3] - 构建跨部门(生态/旅游/公安)及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设立生态旅游带联合执法中心实现统一调度[3] 技术应用与社会共治体系 - 推广监控摄像头+无人机巡查+红外热成像技术组合应用,减少监管盲区[4] - 建立游客举报奖励机制,通过景区广播/宣传栏/手册加强生态法规普及[4] - 生态保护区实施准入培训+承诺书签署制度,强化事前预防教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