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转变 - 社区教育正从传统的"文化服务补充"延展为"治理参与单元",成为支撑基层运转与凝聚公共力量的重要资源 [1] -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政策文件明确将社区教育纳入社会治理总体布局,强调其"育人"和"育治"的双重功能 [1] - 当前社区教育仍以课程活动为主,尚未形成与治理结构协同运行的常态长效机制 [1] 制度嵌入路径 - 需推动社区教育由行政边缘走向治理核心,建立权责清晰、运行高效、资源统筹的制度框架 [2] - 应制定覆盖各级主体的社区教育权责清单,厘清教育、人社、民政等多部门职责边界 [2] - 构建"区级指导—街道统筹—社区落实"三级联动机制,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用、项目联动 [2] - 需加快社区教育立法进程,明确其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制度属性与功能定位 [2] 文化嵌入路径 - 当前社区教育仍停留于知识传授与服务供给,未真正融入社区认同与公共精神的治理实践 [3] - 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教育全过程,引导居民强化规则意识、公共精神和责任担当 [3] - 建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参与机制,鼓励其参与课程共建、活动实施、评估反馈等环节 [3] - 依托社区讲堂、文化活动等载体,构建情感互动与价值共识并存的公共空间 [3] 行为嵌入路径 - 社区教育需推动居民从短期响应走向深度共治,构建问题导向、协同推进的行为路径 [4] - 应围绕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置学习任务和实践项目,激发行动动能 [4] - 建立"任务共建—过程协同—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引导居民、社会组织形成横向协作网络 [4][5] - 将社区教育参与纳入治理全过程,通过任务回溯、成果展示等增强居民对参与价值的认知 [5] 未来发展方向 - 社区治理需要制度的"硬支撑"和教育的"软引导",社区教育应承担整合资源、凝聚共识、激发参与的复合职责 [5]
三重嵌入,推动社区教育走向深层治理
新华日报·2025-07-04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