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商业储能步入价值竞争新阶段——访新能安储能事业部中国区总裁马金鹏
中国能源网·2025-07-04 13:32

政策变革与行业转型 - 136号文件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交易,取消储能作为新建项目前置条件,促进市场化竞争[1] - 政策转变使储能行业从"强制配储"转向"市场化盈利",低价内卷竞争模式被打破[2] - 新能源项目财务模型由确定性转为不确定性,主动配置储能成为对冲收益风险的有效方式[3] 储能行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国内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7376万千瓦,远超2025年3000万千瓦目标[2] - 此前储能投资被视为纯成本支出,导致行业低价竞争,高质量企业转向海外市场[2] - 136号文件取消容量租赁费用,推动储能收益模式多元化(调峰补贴+现货价差+调频服务)[3] 工商业储能市场爆发 - 2025年Q1工商业储能装机达77613兆瓦/192471兆瓦时,容量同比增长5485%[4] - 行业评估中国工商业储能潜在空间超500吉瓦时,当前渗透率不足3%[4] - 分时电价政策优化使工商业储能可实现1-2次充放电,显著提升项目收益率[5] 技术革新与产品需求 - 主流电芯在理想工况下循环6000-8000次,实际工况仅约4900次,需第8年更换系统[5] - 新能安推出15000次循环电池及15年免换系统方案,降低技改成本(原技改成本04-05元/瓦时)[6] - 工商业储能对长循环寿命产品需求明确,技术差异直接影响项目收益[4][5] 综合能源管理趋势 - 工商业储能逐步融入零碳园区与"源网荷储"系统,未来将参与电、热、冷多能协同调度[8] - 行业向离网场景拓展(如微电网应用),海外弱并网/纯离网型微电网发展迅速[8] - 产业链协同成为关键,储能厂商需与VPP运营商、能源管理平台合作提供综合解决方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