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书评|揭开货币政策迷雾与全球治理的双重面纱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7-04 16:49
货币政策功能认知 - 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存在两种片面认识:一是认为其主要功能是熨平经济波动但危机时束手无策[3],二是认为其万能可通过"大水漫灌"解决衰退问题[3] - 这两种认知分别削弱和放大了货币政策功能 根源在于对危机场景及流动性无关的经济失衡缺乏理解[3] - 中国金融市场专家常拘泥于短期需求分析 忽略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凯恩斯框架产出缺口难以度量的事实[5] 货币政策实践与理论 - 央行在危机中可采取量化宽松 负利率等多种手段 但需结合结构性改革才能真正解决经济失衡[4] - 学术研究(如货币中性理论)与政策实践存在脱节 因经济体难以满足理论条件且央行无法对短期失衡坐视不理[6] - 伯南克在次贷危机中的政策创新(长端利率调整 资产置换等)展示了学术与政策实践的完美结合[7] 中国货币政策特殊性 -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导致增长过渡性放缓 简单货币宽松无法解决产能过剩 高杠杆等主要矛盾[5] - 复制国外实践(如泰勒法则)在中国缺乏制度基础 需建立中国特色货币政策框架体系[8] - 宏观经济模型在中国适用性有限 因无法控制实验环境且经济复杂性导致模型拟合度低[8] 货币政策的隐性影响 - 货币发行导致财富再分配(铸币税) 但税收去向鲜少被探究[9] - 大国货币政策存在溢出效应 包括窃取邻国财富 惩罚储蓄者 加剧财富不平等等负外部性[10] - 现代货币理论推动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可能让全球承担债务成本 需警惕其国际责任缺失[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