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与挑战 - 国内石化产业供应能力与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投产推动产业升级,塑料板块2024年营收达2.3万亿元,占石化行业总营收16万亿元的14.4% [1][2] - PE进口依存度较高,PP和PVC呈现进口减少、出口增加特征,国内装置工艺和生产效率达国际最高档水平,产品质量竞争力强 [2] - 塑料外贸定价方式以现货价格指数或一口价为主,但指数定价存在数据覆盖不全、透明度低、时滞明显等问题,海运周期长导致价格波动风险大 [2] 期货定价模式的应用与优势 - 期货定价模式在国内化工品市场广泛应用,苯乙烯、乙二醇、PVC等品种90%以上现货贸易采用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合约定价 [4] - 期货价格相比现货指数更公允透明,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定价中的话语权,金能科技等企业主张外贸中多用期货定价 [3][6] - 基差贸易模式为企业创造额外利润,例如中泰集团通过基差销售PVC较现货一口价多赚超100元/吨,计划将基差贸易规模扩大至年产量的10%(约20万吨) [5] 交易所举措与市场发展 - 大连商品交易所自2021年推出超20项优化举措,包括拓展PVC、PE、PP交割区域、推广集团交割制度等,2021-2024年能化板块价格相关性和套保效率均超90% [4] - 2025年上半年化工期货品种日均持仓量同比提升9.35%,产业客户日均持仓量同比提升12.36%,纯苯期货和期权即将上市,进一步丰富风险管理工具 [4][5] 国际化拓展与竞争力提升 - 期货定价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例如浙江特产石化PVC出口中基差报价占比达1/3,海外客户已熟悉大连期货价格 [6] - 外商逐渐接受中国期货市场定价模式,龙头企业推动期货定价比例提升将加速模式普及,增强中国塑料产品国际竞争力 [6] - 发展本土期货市场形成国际认可的价格基准,可减少国际价格波动冲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6]
期货模式打破塑料外贸定价困境
中国证券报·2025-07-05 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