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补上大模型产业软硬短板
经济日报·2025-07-05 07:58

大模型产业发展现状 - 我国已有433款大模型完成备案并上线提供服务,表明大模型研发能力取得突破,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1] - 2024年AI大模型市场规模超290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700亿元 [1] - 我国累计发布大模型数量超过300个,其中参数规模超10亿的国产大模型达100多个,涵盖通用和垂直领域 [1] - 与大模型相关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4500家,涌现出科大讯飞、百度、阿里云等头部企业 [1] - 大模型广泛应用于金融、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显著提升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1] 政策支持与推动 - 2023年7月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1] - 2024年1月工信部等部门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1] - 2024年5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印发《信息化标准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7年)》 [1] - 政策推动大模型技术研发、场景打造、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标准规范 [1] 产业发展短板 - 软件方面:大模型底层架构技术自主性有待增强 [2] - 硬件方面:国产替代芯片在性能和可能性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2] - 数据方面:存在数据获取便利性、质量可靠性和使用安全性等瓶颈 [2] - 要素方面: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资金投入不够 [2] 产业政策建议 - 完善全国算力网络规划布局,统筹建设智算中心和超算中心,构建国家级算力智能调度体系 [2] - 完善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标准体系,推进数据要素交换,强化合规使用和监管 [2] - 针对人工智能芯片、底层架构技术研发等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 [2] - 完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2] 企业层面建议 - 加强头部企业与中下游企业协同联动,支持头部企业开放算法框架、共性技术和数据资源 [3] - 鼓励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和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 [3] - 鼓励企业围绕大模型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制定团体、地方、行业标准,参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定修订 [3] 消费者层面建议 - 加大对大模型的宣传和推广,降低技术使用门槛,提升消费者认知和应用能力 [3] - 开发更多面向不同行业和人群的大模型应用场景,提升供需匹配度,赋能消费者工作学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