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若隐若现的“手”
搜狐财经·2025-07-06 06:59

经济学中的"手"理论 - 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人自利行为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生产和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利益 [1] - 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提出"看得见的手"理论,指出管理在许多经济部门已替代市场机制的作用 [1]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扶持之手",强调国家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 央行货币政策的本质 - 两位比利时经济学家认为西方经济学中各种"手"的描述适用于央行,但更倾向于用"魔法"形容21世纪央行的本质 [2] - 央行业务具有极强专业性,涉及知识面广、数据庞杂,美国经济学家卡尔·布朗讷称其为"一门深奥的艺术" [2] - 央行政策影响力极大,央行行长像"魔法师",能让宏观经济随货币政策起舞,危机时期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 [2]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 - 危机中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局限性显露,多国央行推出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3] - 零利率政策导致低效企业苟延残喘,阻碍创造性发挥,引发"僵尸综合征" [3] - 监管改革滞后于金融创新导致"树懒综合征",政策制定者沦为市场被动反应者 [3] - 非常规货币政策埋下债务膨胀、资产泡沫与权力失衡的种子 [3] 央行政策独立性问题 - 央行获得货币赋予的超级权力后,政策独立性被削弱 [3] - "鲍威尔看跌期权"显示条件反射式救市让央行成为自己政策的囚徒 [3] - 市场预期与货币政策强绑定,货币之手的"手腕"上多了一条不确定的绳索 [3] 央行干预的必要性与新框架 - 央行对金融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但需要形成新的有效框架 [4] - 主要经济体面临"非常规货币政策和极高债务水平形成的扭结" [4] - 解开扭结需重新审视通胀目标,不必过于痴迷2%的通胀率 [4] - 需将更多影响金融稳定的变量和参数纳入决策过程 [4] 书籍定位与价值 - 本书更多关注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各国不同货币政策的不足之处 [4] - 案例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分析框架基于西方流行的"现代货币理论" [4] - 可作为入门指南,激发对央行及货币政策的兴趣,打破关于央行的神话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