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经纬丨古镇文旅投资,如何防止“审古疲劳”?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古城古镇项目普遍面临巨额亏损和运营困境,如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耗资24亿元建成后4年亏损超10亿元濒临破产 [1] - 行业存在大量同质化开发,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商业业态高度雷同,导致"审古疲劳"现象 [4][5] - "文旅+地产"模式在房地产下行期面临严峻挑战,项目周期延长、投资回报偏离预期 [10][11] 成功案例与模式 - 周庄开创"古镇旅游"细分市场,1989年首张门票6毛钱,1995年推出联票模式成功孵化品牌 [2][3] - 乌镇采用"做减法"开发策略,拆除新建筑恢复原貌,2001年东栅开放首日接待6000人次,全年67万人次,2003年收回1亿元投资 [6][7] - 乌镇形成"国资控股保护性资产+社会资本运营经营性资产"的混合所有制模式,2007年中青旅3.55亿元收购60%股份 [7][8] - 乌镇通过戏剧节和互联网大会打造文化IP,2017年游客量达1013万人次峰值 [8][14] 失败案例与教训 - 濮院古镇项目总投资从46亿元增至71亿元,建设周期从5年延至10年,开业半年后中青旅以2.54亿元出售37.24%股权 [9][11] - 截至2023年7月濮院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92.91%,房产存货达37.89亿元 [10] - 独山县水司楼项目烂尾6年后改造为酒店,累计投入超6.7亿元 [13] 转型方向与创新 - 国务院提出盘活存量旅游项目的政策导向,支持通过财政金融手段重组资产 [12] - 成功转型案例包括贵州水司楼改为现代化酒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 [13][14] - 行业需从"地产驱动"转向"文化驱动",强化在地特色和真实体验,如乌镇戏剧节模式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