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严惩“开盒”,给隐私“上锁”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7-07 11:17

"开盒"现象分析 - "开盒"是指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搜集并公开他人敏感信息,目的多为煽动网络暴力、诽谤攻击或谋取利益 [1] - "开盒"比传统"人肉搜索"更加组织化、产业化,信息获取更加精准高效 [2] - 个人信息买卖交易的黑灰产业链条已经成形,"开盒"门槛和成本较低 [3] 个人信息泄露来源 - 2023年全网监测并分析验证有效的数据泄露事件超过19500起,涉及金融、物流、航旅、电商、汽车等20余个行业 [4] - 一些所谓"获客软件"能从社交记录、购物订单中窃取他人信息,然后打包出售 [4] - 智能设备持续采集使用者的敏感数据信息,若安全防护不足易被黑客攻击窃取 [5] 未成年人参与情况 - 在"开盒"的受害者和施暴者中,都存在着比例惊人的未成年人 [7] - 未成年人法治意识、网络安全意识较薄弱,可能出于宣泄情绪、吸引眼球等目的参与"开盒"网暴 [7] - 对于未成年人的"开盒"行为,已满16周岁应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可予以治安处罚 [8] 监管措施与行动 - 国家网信办依法集中查处了82款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违法违规APP(含小程序) [9] - 中央网信办通报了15款APP和16款SDK(即软件开发工具包) [9] - 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重点监管智能穿戴产品、智能家居产品等超范围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