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为乡村振兴提供规划支撑和要素保障
海南日报·2025-07-08 09:24
乡村振兴规划实施成效 - 乐东抱邱村通过修整村道将泥土路变为水泥路,带动抛荒田地复耕,村民运输效率提升[1] - 三亚博后村依托规划发展民宿产业,现有74家民宿2000余间客房,年接待游客28万人次,产业年营收超5000万元[1] - 五指山毛纳村通过茶旅融合实现产业升级,茶树种植面积达2900亩,茶青收入150万元,2024年接待游客17.02万人次,旅游收入851.22万元[3] 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 毛纳村建立以茶叶生产为主、林下种养为辅的农业产业体系,配套建设民宿和休闲商业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6万元[3] - 屯昌青梯村打造南药文化主题研学村庄,2024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旅游收入680万元[6] - 琼中番响村结合红色资源和黎族文化发展特色产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元[6] 土地资源整合创新 - 博后村通过精细化用地布局盘活存量土地,成为三亚首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破千万元的行政村[5] - 抱邱村利用"三块地"政策集中规整17亩建设用地发展泥陶产业[5] - 抱前村通过闲置民房入股模式开发民宿项目,村民获得年租金3万元和月工资2000元[5] 规划体系支撑 - 海南省已完成200个和美乡村规划优化,累计核发7.82万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7] - 规划注重生态空间划定与特色资源开发,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2] - 资源整合策略包括盘活闲置土地、重构产业生态、强化风貌管控等[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