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概况与上市进展 - 公司于2024年6月27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招股说明书,由招商证券国际与德意志银行担任联席保荐人,一周后更新招股书并修正2024年毛利数据(原披露-1.297亿元更正为1.297亿元)[1] - 2023年营业收入微调至6.2756亿元,年度亏损上调至4.1432亿元,财务数据频繁更正引发对内部控制能力的质疑[1] 财务表现分析 收入与盈利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1189亿元、6.2765亿元、6.5269亿元,增速放缓(2024年同比+4.0%)[5][8] - 连续三年亏损:2022-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4.1414亿元、1.4956亿元、1.9311亿元,经营性亏损未有效收窄[5] -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亏损净额分别为2.3326亿元、0.9911亿元、0.3020亿元,未实现扭亏[5] 业务结构 - 2024年收入构成:病情与病例管理(72.02%,4.70亿元)、药品及医疗产品销售(19.36%,1.26亿元)、经纪及保险服务(8.62%,0.56亿元)[7][8] - 核心业务病情与病例管理增速放缓(2023年+10.46%,2024年+7.49%),经纪及保险收入波动剧烈(2023年+163.28%,2024年-37.48%)[7][8] 成本与费用 - 毛利率小幅提升:2022-2024年分别为17.24%、18.85%、19.87%,药品销售毛利率显著下滑(2022年28.07%→2024年12.10%)[8][9] - 费用优化明显:销售费用率从38.70%降至14.54%,研发费用率从15.80%锐减至4.60%,可能影响技术迭代能力[9] 财务风险与现金流 - 资产负债率畸高:2022-2024年分别为685.15%、865.71%、737.62%,流动负债净额达20.43亿元[11] - 现金流持续为负:经营活动现金流三年分别为-2.43亿元、-0.83亿元、-0.39亿元,依赖筹资活动输血(2024年现金流入1.10亿元)[11] 商业模式与行业环境 - 定位为"AI+全病程管理"服务商,国内最大患者导向型AI赋能服务提供商,但变现路径模糊且依赖公立医疗体系[3] - 行业规模快速扩张:全病程管理市场从2020年163亿元增至2024年614亿元(CAGR 39.3%),但面临盈利模式不清、医院合作落地缓慢等挑战[13] - 公司提出扭亏策略包括扩展157家医院合作网络、AI系统提效、压缩销售开支等,但实施效果受外部依赖制约[13] 其他关键数据 - 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失:2022-2024年分别为1.73亿元、0.43亿元、1.52亿元,上市后优先股转换或改善账面利润[14]
递表一周即改招股书!微脉三年连亏冲击上市,如何摆脱“焦虑”?
搜狐财经·2025-07-09 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