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药行业核心观点 - AI制药最大优势是加速"发现—验证—重新优化"循环,显著缩短研发周期[3] - 行业已从概念阶段进入技术验证阶段,临床研究成功率提升至80%-90%(历史平均50%)[7] - 面临商业化困境,盈利难题和数据瓶颈是主要挑战[11][12] 行业合作动态 - 国际大单频现:诺和诺德与Deep Apple Therapeutics达成8.12亿美元合作,礼来与Juvena Therapeutics签署超6.5亿美元协议,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达成最高53亿美元合作[4] - 国内合作加速:翰宇药业与碳云智肽联合开发多肽创新药物,晶泰控股与DoveTree LLC签署数十亿美元管线授权意向[4][5] - 跨国药企投入体现AI制药商业化应用获认可,国内药企如石药集团展现技术平台领先优势[6] 技术价值体现 - AI全链条赋能药物研发:靶点发现、分子设计、临床试验优化,解决传统研发周期长(缩短30%)、投入大(成本降50%)、成功率低(筛选准确率提高3倍)痛点[6][10] - 微芯生物通过AI技术缩短新药早期研发时间,石药集团AI平台使新药发现时间缩短超30%[6][10] - 细分环节进展:英矽智能完成TNIK抑制剂靶点发现,药明康德AI平台缩短化合物设计周期60%[10] 投融资情况 - 2024年全球AI制药融资超100起,总金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50%),国内14家企业融资2.63亿美元[7] - 2025年英矽智能完成1.23亿美元E轮融资,其Rentosertib成为首个完成Ⅱ期临床试验的AI药物[7][8] - 资本市场更关注平台化能力、数据闭环与真实药物开发流程的深度融合[8] 市场规模与发展 - 中国AI制药市场规模从2019年0.7亿元增至2024年7.3亿元(CAGR47.8%),预计2028年达58.6亿元(CAGR68.3%)[9] - 正大天晴搭建贯穿研发全流程的智能化体系,皓元医药利用生成式AI缩短研发周期[9] - 业内预测五年后AI将成为药物设计必备工具,不应用AI的药企可能面临淘汰[10] 商业化挑战 - 头部企业持续亏损:晶泰科技2024年营收2.66亿元(+52.8%),净亏4.57亿元;英矽智能营收6.14亿元(+63.49%),净亏1.2亿元[11] - 尚无AI药物上市,最快进展处于临床Ⅱ期,商业化能力受质疑[11] - 数据瓶颈突出:高质量数据缺乏,受限于获取成本、隐私合规和共享机制[12]
近百亿美元流向AI制药 新药研发按下加速键
证券时报·2025-07-10 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