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不让“假洋牌”有可乘之机
经济日报·2025-07-10 05:51

直播电商行业"假洋牌"乱象 - 电商直播间存在大量"假洋牌"骗局 本地生产的普通商品被冠以洋品牌高价售卖 典型案例包括伪进口奶粉和冲调燕麦粉 [1] - "假洋牌"主要出现在美妆 保健品 食品等领域 通过国内生产+国外注册商标的套路 将低成本商品包装成高端进口货实现价格倍增 [1] - 直播间主播通过模糊产地信息 淡化商标背景 设计诱导性话术等手段 促使消费者冲动下单 [1] "假洋牌"商业模式特征 - 利用消费者"进口等于高品质"的刻板印象进行精准营销 本质上属于商业欺诈行为 [1] - 部分产品存在以次充好 虚标成分等问题 消费者支付高溢价却获得劣质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的商品 [1] - 生产销售全流程在国内 无需承担跨境税费和运输成本 却通过"洋名"抬高定价损害消费者经济利益 [2] 行业影响分析 - 挤压正规本土品牌生存空间 当优质国货输给包装精美的"假洋牌"时 会削弱行业创新动力 [2] - 破坏行业创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长期将损害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2] - 涉嫌虚假宣传 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食品保健品类问题可能直接影响消费者健康 [2] 治理建议 - 直播平台需完善准入管理机制 加强品牌背景和生产经营信息核验 封禁违规账号 [2] - 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 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 对虚假宣传等行为形成高压震慑 [1][2] - 消费者需提高鉴别能力 仔细核查产品产地和原材料信息 避免冲动消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