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引擎优化(GEO)市场现状 - GEO是针对AI聊天大模型的新型营销方式 通过生产AI偏好内容使商家名称更易出现在AI答案中 例如用户提问"平价电动牙刷推荐"时抢占回答位 [1] - 行业处于野蛮生长阶段 类似20年前SEO初期 存在批量生成伪原创内容/承诺100%见效等乱象 效果难以量化 [1][8] - 国内GEO服务商分两类:产品化定制服务(季度报价数万至数十万元)和传统SEO式关键词收费(单条关键词1000-4000元) [5] GEO运作机制与技术特点 - 核心策略包括语义深度(全面回答问题)/数据支持(提供数据论证)/权威来源(选择AI信任站点发布) [6] - 需在常被AI引用的网站发布50条以上内容链接 并通过API接口进行内容质量评分(规范服务商要求评分≥6.5/10分) [6][11] - 存在"黑帽操作":依赖AI批量生成伪原创内容 通过海量发稿堆砌关键词 可能造成AI生态污染 [11][12] 行业参与主体与商业化进展 - To B商家(占当前客户50%)和To C品牌(腕表/3C数码等)构成主要客群 后者增长迅猛可能成主力 [4][5] - AI平台商业化谨慎 仅Perplexity尝试回答侧栏广告 Kimi仅接入电商跳转链接 国内主流平台暂未开放广告位 [15][16] - 广告行业期待AI建立规范广告机制 认为当前GEO是过渡产物 未来需解决效果量化/监测工具等配套问题 [18] 行业挑战与发展趋势 - 核心痛点在于AI黑箱特性导致效果难量化 目前仅能通过回答次数/引用链接数等可视化指标评估 [9][10] - 技术反制将到来 如博查已开始识别低质AIGC内容并进行降权处理 规范服务商开始布局智能体营销产品 [13][18] - 法学界警示需关注AI商业信息操纵风险 其隐蔽性远超传统竞价广告 可能形成对用户不利的算法黑箱 [19]
AI搜索的“回答位”,正被广告涌入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7-10 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