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月球背面演化历史首次揭开
科技日报·2025-07-10 09:30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 -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以4篇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包括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1] - 嫦娥六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填补了月球背面演化研究的空白,其着陆点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三大构造单元之一[2] - 嫦娥五号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填补了月球晚期演化研究的空白,其样品发现20亿年前的火山活动,将月球火山活动历史延长了10亿年[2] 月球背面科学发现 - 首次揭示月背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两期不同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表明月球背面可以维持持久的火山活力[3] - 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指示月球发电机磁场存在波动[3] - 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指示月球内部水分布存在二分性[3] - 首次发现月球背面玄武岩来自异常"贫瘠"的月幔区域,揭示大型撞击事件可能对月球深部圈层演化产生巨大影响[3] 月球二分性研究 - 月球具有"二分性",其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形成机制仍悬而未决[4] - 研究提出嫦娥六号玄武岩源自一个极其贫瘠的月幔区域,称为超亏损月幔,缺乏钾、磷、稀土元素等[4] - 对超亏损月幔提出两种解释:可能来自月球早期深部未受扰动的月幔,也可能是南极—艾特肯盆地巨型撞击事件导致月幔"贫瘠化"[4][5][6] - 这些发现为理解月球早期内部分层、冷却和演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信息,是揭开月球正背面巨大差异之谜的关键一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