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苹果和小米在跨界造车领域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和结果,苹果的"泰坦计划"因目标过于激进和脱离产业规律而失败,小米则通过务实整合和生态协同成功突围 [1][3] - 苹果十年投入100亿美元未能量产,小米首期100亿元人民币便实现交付,资源投入精准度差异显著 [8] - 中国成熟的电动汽车产业生态为小米提供了供应链、政策和市场优势,而苹果面临美国本土供应链不完整和政策阻力 [9][11][12] 长期与短期的视野 - 苹果"泰坦计划"目标反复摇摆,从纯电动车型到L5级完全自动驾驶再到无方向盘设计,十年更换五任负责人,最终因技术瓶颈和量产难题失败 [4] - 苹果试图跳过产业自然演进阶段,直接以终极形态切入市场,违背汽车产业发展规律 [6] - 小米定位为汽车产业赋能者,不追求颠覆式创新,而是整合豪华品牌设计思路和行业领军企业技术方案,快速实现量产 [6] 产业生态与资源整合 - 小米利用中国成熟的电动汽车产业链,直接整合宁德时代电池、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等资源,从立项到量产仅用3年 [9][11] - 中国政策红利为小米提供购置补贴、牌照优惠等支持,而苹果面临美国严苛环保法规和传统车企游说阻力 [11][12] - 小米通过顺为资本投资100余家供应商,实现供应链深度绑定,苹果缺乏类似布局 [14] 人才与用户基础 - 小米从传统车企挖角技术骨干,快速补齐汽车工程短板,苹果团队以软件工程师为主,缺乏汽车行业经验 [14] - 小米3.8亿MIUI用户构成汽车业务种子用户,与电动汽车目标群体高度契合 [16] 产品与生态协同 - 小米SU7和YU7斩获近30万辆订单,实现手机、智能家居与汽车无缝互联,击中年轻消费者痛点 [1][6][8] - 苹果生态封闭性导致用户体验割裂,小米生态协同优势显著 [6][8] 挑战与隐忧 - SU7被指抄袭保时捷设计,自动驾驶事故引发信任危机,产能不足带来交付压力 [16]
苹果向下,小米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