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药审批“超高速时代”,如何告别“割青苗式”投资?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7-10 17:36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创新药审批进入"超高速时代",2025年上半年审批数量逼近2023年全年,审批均速8.8个月,接近FDA的7.9个月 [1] - 中国企业拥有FIC管线的赛道占比达22%,仅次于美国(38%),成为全球创新药管线重要策源地 [1] - 2024年中国药企license-out交易达94笔(+6%),总金额519亿美元(+26%),首付款41亿美元(+16%),2025年Q1交易33笔(+32%) [2][3] 行业转型与BD质变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和地方产业并购基金落地为一级市场退出注入活力,2025年上半年中国生物科技板块涨幅78% [4] - 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市值仅为美国同行的14%-15%,但全球创新贡献比重接近33% [4] - NewCo模式成为出海主流,2025年Q1完成13起交易累计超100亿美元,典型案例:恒瑞医药GLP-1授权获1.1亿美元首付款+19.9%股权,整体交易规模60亿美元 [6][7] 资本市场与融资挑战 - 港股18A企业60家股价破发,平均破发71%,13家破发超90% [8] - 2024年中国新药融资案例811件(-38%),金额73亿美元(-33%),单项目金额从0.31亿美元降至0.09亿美元(-71%) [8] - 2024年生物医药IPO数量下滑,内地上市企业从21家降至6家,港股上市11家融资80.91亿元(剔除京东健康后实际金额上升) [9] 研发成本与"卖青苗"现象 - 新药研发成本差异大:顺利项目需2.64亿美元,考虑风险后达17.78亿美元,I期到上市成功率仅10.4% [12] - 临床前License-out交易占比从2020年28%升至2024年61%,中国同类靶点成交价较欧美高40-70%(欧美1.5-2亿 vs 中国2.5-3.4亿美元) [13] - 中国创新药企仅分得全球价值链5-8%,MNC首付款占潜在价值3%-5% [13] 未来发展方向 - 政策端需构建"风险共担"体系,设立国家级早期研发基金和"中国权益保护标准" [14] - 企业端应转型"平台生态",百济神州、药明生物转向共同开发模式 [15] - 资本端需告别"割青苗式"投资,共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