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巨头“围猎”冠名权 苏超“吸金”效应是怎样炼成的
证券时报·2025-07-11 02:30
赛事热度与商业价值 - "苏超"单场观赛人数达60396人,创中国业余足球赛事新纪录 [1] - 赞助商数量从开赛时的6家飙升至30家,包括京东、小米、伊利、喜力啤酒等巨头 [1] - 赞助商席位价格从20-150万元飙升至300万元/赛季 [2] - 阿里集团旗下淘宝、支付宝、花呗分别冠名常州、徐州、无锡队 [3] - 伊利通过无人机表演等创新营销方式提升品牌互动 [3] 品牌营销策略 - 海澜之家推出"澜哥请你免费看'苏超'"活动,提供门票和城市T恤 [2] - 维达品牌同时赞助南京和南通赛区,利用"南哥"网络梗营销 [3] - 伊利通过"大飞机"梗营销,投放1000架无人机增强互动 [3] - 赞助商看重"苏超"的"敢玩、接地气、能自黑"特质,打破传统赛事距离感 [3] 消费带动效应 - 南京对苏州比赛带动餐饮堂食订单增长,扬州增速达83% [4] - 夜间餐饮消费增长40%,烧烤品类表现突出 [5] - 扬州洗浴相关搜索量增长330%,评论量增长225% [5] - 预计整个赛季将创造超3亿元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个城市增收2000余万元 [5] 赛事经济生态 - 江苏省政府将"开展全省城市足球联赛"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7] - 各地推出特色观赛套餐、开通"球迷专列"等配套服务 [7] - 构建"赛事核心层—产业关联层—经济辐射层"三级传导机制 [7] - 深圳高科技企业高管团赴盐城观赛并考察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 [8] 区域经济联动 - 完备的商业设施与便捷交通网络为消费提供支撑 [6] - "官方搭台、民间唱戏、媒体宣传"模式促进城市间竞争协作 [6] - 电商平台"苏超"主题促销、周边产品热销带动新消费增长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