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背景与历史演进 - 法律出台具有历史一致性 历经30余年政策演变 分为快速发展(至2001年) 跨越式发展(2002-2012年) 高质量发展(2013年至今)三个阶段 [5] - 2002-2012年间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法》和"非公经济36条"等政策 构成法律雏形 [5] - 政策体系呈现横向协同特征 多部委联合发布政策覆盖人力资源 市场环境 资金支持等重点领域 [8] 法律核心内容与制度设计 -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严格规范政府行为 使用"禁止""不得"等强制性措辞 [16] - 针对企业四大核心诉求:公平竞争(92%企业关注招投标限制) 权益保护(建立投诉平台需求) 融资支持(信贷额度问题) 科技创新(成本过高障碍) [16][20][22][24] - 要求6%未设合规体系的民营企业建立风控机制 推动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企业占比近50% [26][33] 政策实施效果与企业反馈 - 2022年民营企业数量超3000万家 占全国企业总量92% 政策数量与新增企业数呈显著正相关(r>0) [11][14] - 法律出台后账款拖欠率下降 74%企业预期改善公平竞争 长期发展信心指数从3.1升至3.58(5分制) [28][31] - 高度乐观企业比例从6%跃升至26% 超半数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 [31][33] 制度创新与全球启示 - 通过"禁止/不得"(限制政府)和"鼓励/支持"(激活市场)的立法语言 动态调整政企边界 [33][34] -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形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强调环保 社会责任与文化传统结合 [34][35] - 区别于西方企业制度 聚焦本土发展阶段需求 目标培育具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35]
魏楚:透过三个关键问题,厘清《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来龙去脉
搜狐财经·2025-07-11 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