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下的脆弱小城 - 榕江县遭遇30年一遇洪水,洪峰水位达253.5米,超出保证水位2米,流量8360立方米/秒,近4.2万人紧急转移 [5] - 洪水导致县城大多数街道被淤泥覆盖,道路交通中断,救援车辆难以通行,抽水机连续运作数日仍无法清空积水 [5] - 商户损失惨重,一家服装店损失高达150万元货物和装修成本,早餐店、小卖部等个体户面临重新开业的不确定性 [7] - 农户因洪水冲走蔬菜瓜果和粮食,可能面临全年无收入的困境 [7] 教育与医疗体系崩溃 - 极端气候导致学校被迫停课,受灾家庭进入收容场所避灾,慢性病患者因交通与通信中断无法及时购药或就诊 [12] - 自然灾害对心理健康造成打击,郑州"7·20"特大暴雨后居民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的概率明显增加 [12] - 社会组织网络在灾难中力不从心,临时救助机制难以维持超过数日 [12] 城市韧性建设不足 - 榕江县防洪堤最高标准为20年一遇,而此次洪峰流量已达11360立方米,接近100年一遇的11740立方米标准 [13] - 小县城防洪排涝能力远低于大城市,榕江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亿元,支出却高达30.34亿元,财政自给率不足 [13] - 全国1867个县域平均财政自给率仅为33%,气候韧性相关设施建设往往被"排在后面" [13] 国际韧性城市建设案例 - 纽约市在2012年"桑迪"飓风后投入200亿美元实施257个气候适应项目,私营部门追加投资使总额接近300亿美元 [14] - 纽约推出"桑迪飓风中小企业贷款与赠款计划",为250家受灾企业提供金融援助 [15] - 卢旺达基加利成立"城市韧性工作组",由市长牵头协调资源投入重点领域,并出台《绿色增长和气候韧性战略》 [15] 国内韧性城市发展历程 - 2015年前为理念引进阶段,通过"安全社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项目取得进展 [17] - 2015至2020年为实践探索阶段,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总体规划开始涵盖韧性城市建设内容 [17] - 2020年后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18] 国内韧性城市建设成果 - UNDP与同济大学打造中国RISE Lab平台,在上海推动城市生命周期抗灾基础设施规划与技术共享 [18] - 中新天津生态城推动65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累计投资近18亿元 [18] - 韧性城市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多主体协同参与,强调城市系统的综合响应能力 [18]
如何建设一座有韧性的城市?
36氪·2025-07-11 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