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松孙志强:广东AI产业要从“实验室精度”走向“车间可靠性”
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广东已成为国内最大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需从实验室精度转向车间可靠性以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1] - 2025年1-4月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770亿元,居全国第一方阵[1] - 同期工业机器人产量9.62万套(同比+31.1%),服务机器人267.08万套(同比+10.8%)[1] 行业发展瓶颈 - 硬核技术自主创新不足,应用场景技术与需求对接不精准[2] - 中小企业AI落地率低,政府主导场景开放不足,缺乏分级分类场景清单和示范基金[2] - AI算法、具身智能等领域顶尖人才集中于高校,企业高端人才缺口大,机电控算复合型人才稀缺[2] 产业升级建议 - 打造示范应用场景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建立分级场景清单降低中小企业应用门槛[2] - 组织中高端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示范线,推动需求侧部署[2] - 政府部门应在供需两端提供资金、人才、税收等优惠保障政策[2] 人才问题解决方案 - 支持民企科技人才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立法支撑和激励保障机制[3] - 健全民企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提升其在国家战略人才体系中的贡献度[3] - 通过政策资源精准注入自主创新攻坚处与场景人才结合点确立全球话语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