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印发通知,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方式调整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五年周期指标”,权重分别为30%、50%、20% [1][3] - 新考核要求自2025年度绩效评价起正式实施 [1][4] - 政策旨在引导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降低市场波动对当年绩效评价结果的影响 [3] 经营管理能力提升要求 - 要求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加强期限结构、成本收益、现金流等方面的匹配管理 [1][6] - 要求注重稳健经营,完善内部中长期考核机制,加强投资组合管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本“压舱石”作用 [1][6] - 要求增强投资管理能力,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和风险评估体系,加强投后管理 [1][6] 政策意义与制度突破 - 该政策推动保险资金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被视为重要的制度性突破 [1][8][10] - 政策突破以往“当年度指标”主导的局限性,旨在破解“长钱短投”困局,为A股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11] - 此次调整是2023年10月政策的延续,当时已将净资产收益率考核调整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权重各占50% [8] 政策背景与延续 - 2024年1月,六部委联合印发方案,要求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9] - 2024年4月,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调了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投资的比例上限 [9] - 2024年5月,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将推动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并计划将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 [9]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长周期考核机制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降低市场短期波动,优化投资生态 [10][11][15] - 保险资金投资行为的稳定将强化市场内在稳定性,提升对各类资金的吸引力 [10][15] - 政策有望促使A股投资风格趋于稳健,形成长期资金、资本市场和优质资产间的良性循环 [17] 保险资金现状与配置空间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商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33万亿元,实际投资A股比例约为11% [14]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4.93万亿元,人身险和财产险公司股票投资占比分别为8.43%和7.56% [16] - 当前A股投资比例距离25%的平均政策上限仍有较大空间 [14][16] - 若保险资金增配1%的股票资产,预计将为市场带来约3500亿元的增量资金 [17] 潜在投资方向 - 险资有望持续增持大盘蓝筹、高股息类型的标的,以满足资产负债匹配需求 [1][17] - 长周期考核结合分红险转型趋势,将提升险资对科创、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置能力 [1][17] - 保险资金可发挥“耐心资本”作用,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提供稳定资金 [15]
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制度再调整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7-11 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