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税收政策演进 - 2017年底中国推出境外投资者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优惠政策(财税〔2017〕88号),允许符合条件的利润再投资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 [1] - 2018年政策升级为财税〔2018〕102号,适用范围扩大至所有非禁止外商投资领域,废止原88号文 [1] - 2025年推出2号公告,在递延纳税基础上新增10%所得税抵免机制,有效期至2028年底 [2] 2025年税收抵免政策核心内容 - 抵免额度按再投资额的10%计算,可结转使用至抵免额耗尽 [2] - 抵免适用范围限于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中国来源所得,资本利得不适用 [4][17] - 若税收协定税率低于10%(如中新协定5%),抵免上限按协定税率执行 [4][15] 政策适用条件 - 利润来源必须为实际分配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账面留存利润不符合 [2] - 投资方式限定为增资、新建企业或非关联方股权收购,排除财务性投资 [2] - 被投企业须属于《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类项目 [2][8] - 境外投资者需连续持有再投资权益至少5年,否则触发补税 [2][11] 政策效果与数据 - 2018-2023年外商累计享受递延纳税再投资额达6603亿元 [1] - 2024年外商再投资额1622.8亿元,同比增长15% [1] - 案例显示1亿元再投资可产生1000万抵免额(协定税率下为500万) [15] 政策对比分析 - 2018年政策无行业限制(仅排除禁止类),2025年收紧至鼓励类目录 [8][9] - 2018年无持有期限要求,2025年设定5年门槛强化长期投资导向 [11] - 2018年政策无有效期,2025年政策明确4年窗口期(2025-2028) [13] 实务操作待明确事项 - 提前撤资时抵免额度的比例调整计算方式未细化 [16] - 产业目录调整后已享受抵免资格的处理规则缺失 [16] - 部分再投资与部分分红情形的抵免申报流程需明确 [16]
【致同税务】境外投资者利润再投资税收抵免政策解析
搜狐财经·2025-07-11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