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以工代赈并非“排斥先进生产力”
经济日报·2025-07-12 06:17

以工代赈政策解读 -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增下达1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2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75个项目实施预计发放劳务报酬45.9亿元助力31万名重点群体稳就业促增收 [1] - 截至6月底2025年度已下达以工代赈中央投资295亿元支持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近6000个有望吸纳带动70余万名困难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将发放劳务报酬超过110亿元 [1] - 以工代赈政策自1984年启动以来经历了从专项扶贫到综合性帮扶的转型升级在为低收入群体创造就业机会开展技能培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 政策实施特点 - 以工代赈吸纳的人群限定为低收入群体实施项目多位于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以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公路修建、河道整治等 [2] - 这些工程一般投资规模较小用工技能要求不高但对于基础劳动力需求较大非常适合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务工 [2] - 《办法》提出推广"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管护岗位开发"等综合赈济模式 [3] 政策争议与回应 - 新修订《办法》中"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的要求被一些人解读为"工业化的倒退""对先进生产力的排斥" [1] - 以工代赈与市场经济主要追求高效率不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就业帮扶手段更加侧重对就业的兜底和保障 [2] - 以工代赈是政府利用"有形的手"进行二次分配的重要举措通过提升受赈济者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实现"既拿报酬又长技能" [3] 政策效果与意义 - 以工代赈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成效显著帮助困难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提升劳动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 - 政策实现政府基建投资的"一钱多用""一举多得"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3] -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但欠发达地区就业困难群体对以工代赈仍有现实需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