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读《证券分析》
经济日报·2025-07-12 06:22

经典投资理论的时代背景 - 《证券分析》诞生于1934年,背景是1929年股市崩盘及大萧条,格雷厄姆在资产重大损失后反思牛市选股标准[1] - 当时投资者抛弃股息回报、盈利记录等传统指标,转向对未来盈利的线性外推和预期资本化[1] - 大萧条期间企业股票被远低于账面价值抛售,催生"捡烟蒂"式选股方法[1] 产业形态对价值定义的影响 - 二战后美国经济修复使低价收购机会减少[2] - 格雷厄姆时代企业价值由有形资产定义,20世纪后期转向专利、版权等无形资产,21世纪核心变为网络效应[2] 超越时代的投资原理 股权思维 - 投资需从企业所有者角度出发,格雷厄姆提出"股市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器"[4] - 股权思维是长期主义基础,促使投资者与企业共同成长[4] 逆向思维 - 市场情绪导致报价偏离企业真实价值,理性投资者应利用均值回归规律逆向操作[5] - 格雷厄姆用"市场先生"比喻情绪化定价,引用诗句说明盛衰轮转的必然性[5] 风险思维 - 金融风险具有非对称性,需通过数学思维避免不可逆损失[6] - 投资策略需具备遍历性,安全边际概念要求追求本金安全与满意回报[6] 经典理论的现代意义 - 《证券分析》核心价值在于股权思维、逆向思维和风险思维三大跨越时代的原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