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致死率高 警惕夏日的隐形杀手——热射病
中国青年报·2025-07-12 09:32

热射病的严重性与认知误区 - 热射病是致死率极高的医学急症,能在数小时内引发多器官衰竭,公众常将其与普通中暑混淆并轻视[1] - 解放军总医院专家指出"不就是中暑"的认知误区易延误救治,导致死亡或永久残疾[1] - 今年热射病致死案例频发,需警惕任何中暑症状[1] 热射病诊断标准与识别方法 - 自我判断需关注4个预警信号:烫(由内而外发烫)、晕(头晕目眩)、晃(行走不稳如醉酒)、乱(面部潮红/发白伴呕吐腹泻)[2] - 确诊需满足两个基本条件(高温高湿环境+剧烈运动)及四条临床表现之一(意识障碍/体温>40°C/多器官衰竭/凝血障碍)[2] - 2025版指南首次提出热射病性凝血病诊断标准和危重程度评分系统(HSSS)[2] - 不典型热射病可能表现为常温环境、非剧烈运动或轻度意识障碍,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3] 热射病与普通中暑的核心差异 - 最明显区别是是否出现意识障碍,普通中暑仅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3] - 重症热射病会引发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超50%[4] - 基层卫生人员需警惕不典型病例漏诊,只要符合一条基本条件+一条临床表现即可诊断[3] 急救与治疗关键措施 - 自救需执行"三立即":立即停止运动、脱离高温环境、物理降温[4] - 救治黄金时间为5分钟内识别,30分钟降温至39°C以下,2小时降至38.5°C以下[4] - 现场急救优先"降温第一,转运第二",采用冰敷大动脉或20°C冷水浸泡[5] - 禁止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或肝功能衰竭[5][6] 高危人群与预防策略 - 高危职业包括建筑工人、炼钢工人、运动员,需特别注意防暑[7] - 体温调节弱势群体(老人、儿童、产妇)及亚健康人群(肥胖、熬夜者)易发病[7] - 预防需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剧烈运动,出现早期症状立即休息[7] - 长期空调环境人群应通过户外运动锻炼热耐力,避免温度调节中枢"废用性萎缩"[8] 公众教育与社会倡导 - 需破除"坐月子不能开空调"等传统误区,夏季应合理使用降温设备[7] - 掌握"烫晕晃乱"预警信号和"三立即"自救原则可有效防控[8] - 专家建议年轻人多进行户外运动以增强热适应能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