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窝囊旅游”收割了多少中国年轻人?
虎嗅·2025-07-12 10:52

行业趋势 - 国内景区推出"窝囊版"漂流、蹦极等温和化旅游项目,如山东临沂费县"窝囊漂流"、浙江云上草原"减速下落蹦极",主打安全、轻松、易拍照的特点[1][7][9][10] - 此类项目通过降低参与门槛显著提升客流,例如云上草原"窝囊版"蹦极推出后暑期客流增长5-6倍,部分游客重复体验4-5次[12][26] - 社交媒体推动旅游消费决策,短视频展示的轻松画面成为吸引游客关键因素,如"窝囊漂流"相关视频获数百播放量[5][18][19] 产品创新 - 传统刺激项目改良:漂流采用平躺式设计,水深不过膝且配备安全员;蹦极改为缓降模式,减少失重感并增加摆拍环节[7][10][23] - 配套服务精细化,如漂流后提供姜茶驱寒,蹦极后颁发挑战证书增强仪式感[7][21][24] - 登山电梯等设施实现"零体力消耗观光",如浙江神仙居、天屿山网红电梯让游客无需徒步即可登顶[12] 市场策略 - 精准分层客群,将"刺激型消费者"与"观光型消费者"分离运营,例如重庆某景区"窝囊版"蹦极年客流量达数万人,远超传统蹦极的数千人[25][26][38] - 营销聚焦社交媒体传播,设计"打卡成功"等话题标签,强化游客分享动机[20][21] - 产品开发逻辑从"极限挑战"转向"情绪套餐",满足虚荣心与安全感需求[22][24][40] 行业对比 - 中国景区倾向基础设施改造以扩大客群,欧洲景区更注重保持原生态,如西班牙圣地亚哥朝圣之路仍要求全程徒步[41][42] - 国内旅游消费从"体力竞技"转向"舒适体验",形成与传统文化不同的新叙事体系[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