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旅消费品牌战略 - 成都提出新城市文旅消费品牌"公园城市·幸福成都",并审议通过《决定》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1] - 品牌定位基于"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城市形象框架[3] - 公园城市成为最鲜明城市标签,"幸福成都"体现烟火气与活力感[3] 四大产业竞争力基础 - 文化端:文创产业快速发展,《哪吒》系列电影成为代表,拥有"江山之雄、文物之盛"美誉[2] - 商业端:万亿消费城市,首店引进数量中西部第一,黑珍珠餐厅全国第三、米其林餐厅全国第五[2] - 旅游端:上半年接待游客超1.6亿人次,营业性演出1.4万场带动综合消费31.5亿元[2] - 体育端:世界运动会即将举办,上半年体育消费410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740亿元[2] 融合发展逻辑与效益 - 融合可赓续天府文化基因,符合"产业—场景—市场—体验"发展逻辑[3] - 测算显示综合拉动效果达3-5倍,直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零售、娱乐等行业[3] - 目标集成升华"三城三都"品牌,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与美誉度[3] 政府引导措施 - 政府角色包括规划引领者、资源整合者、环境营造者,确保产业协同发展[4] - 科技赋能:建设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合试验区,推动AI、元宇宙等技术研发转化[5][6] - 要素支撑:优化土地政策、投融资体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6] - 机制创新: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消费促进机制与监测评价体系[6] 消费市场新动力 - 2025年上半年消费市场呈现规模与质量双提升[7] - 首发经济:太古里引入Tiffany中国首家三层旗舰店,万象城升级优衣库西南旗舰店[7] - 票务经济:节庆赛事带动过夜消费与景区联动消费[7] - 创新场景:CPI的"KOKO MARKET"集市与"绿里GREENMILE"公园商业成为热点[7] 新兴业态与国际化布局 - 户外运动兴起:725万亩林地、18万亩草地、525条河流支撑徒步、攀岩、滑雪等业态[8] - 打造都市、山水、乡村三大场景,构建"立体城市"体验[8] - 国际化措施:开发国际转机旅客"免费体验城市"项目,优化支付、退税等便利化服务[8] 国际化消费能级提升建议 - 强化国际要素集聚:吸引国际品牌首店,提升本土品牌全球影响力[9] - 优化国际化服务:加强外卡覆盖、多语言服务、高端客群专属服务[9] - 丰富高端供给:加大定制化服务与高端艺术消费投入,打造标志性消费载体[9]
推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成都决定“大展宏图”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7-13 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