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 - 2025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136号文",宣布新能源产业进入全量入市、市场定价阶段,6月1日为存量与增量项目分水岭,存量项目保留保障性电价,增量项目电价由市场供需决定 [1][2][3] - 改革前新能源电价经历三个阶段:政策补贴时代(固定电价)、"保量保价"时代(85%电量按燃煤基准价收购)、全量入市时代(100%市场化交易)[2] - 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4.1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40%以上,首次超过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2] 行业影响与挑战 - 市场化改革导致新能源企业收益模式改变,从固定电价转向波动电价,增加收益不确定性 [3] - 建立场外差价结算机制应对电价波动,当市场价低于机制电价时电网补差价,高于时扣除差价,稳定企业收益预期 [3] - 短期阵痛将淘汰技术落后产能,长期倒逼企业转向技术创新和度电成本控制,推动行业从政策依赖型向市场竞争型转变 [5] 储能行业变革 - "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要求(原需配置装机规模10%-20%的储能),结束行政推动模式 [6] - 政策转变促使储能行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寻求市场化配置,以经济价值为核心驱动力 [6] - 过去强制配储导致低效设备闲置,取消后有望优化储能资源配置效率 [6] 新能源角色转变 - 新能源需逐步摆脱对火电调节的依赖,通过储能设施、虚拟电厂等技术提升出力可控性 [7] - 要求新能源提升发电预测精度和运营管理水平,承担主力电源责任 [7] - 风电光伏度电成本较2010年下降超60%,已具备与煤电平价竞争能力 [2] 市场基础条件 - 全国电力市场交易规模突破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62% [2] - 绿电交易和现货市场规则完善为全量入市创造先决条件 [2]
追随电价市场化改革之路 探寻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期货日报网·2025-07-14 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