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上市引发的行业震动 - 小米YU7上市后订单量激增,对行业造成冲击,直接导致竞争对手鸿蒙智行旗下智界品牌迅速宣布全系车型2万元现金补贴,但促销信息很快被撤下 [1] - 该事件反映出鸿蒙智行定价策略的微妙立场,未来旗下品牌自主调价可能成为常态,随着销售渠道建立和车型增加,价格竞争将从幕后走向台前 [1] 鸿蒙智行价格体系面临挑战 - 鸿蒙智行旗下多个品牌存在隐秘促销活动,如通过"朋友购车"可享超1万元优惠,经销商通过二级网络销售缓解库存压力 [3] - 行业专家指出价格稳定取决于供求关系,若市场供过于求则降价不可避免,产能过剩产品需通过价格调整促进销售 [3] - 分网经营模式下,鸿蒙智行不同品牌的市场表现将相互影响价格策略,例如问界热销会加大智界、尊界等品牌的竞争压力 [3] 内部竞争与品牌差异化困境 - 华为终端零售控盘及各品牌部门间存在考核压力,北汽、上汽、奇瑞等车企内部也存在品牌资源竞争,销售不佳的品牌被迫寻求变革 [4] - 品牌定位差异导致调价方式不同:智界等亲民品牌可能大幅降价,尊界、享界等高端品牌则倾向通过新车型或改款调整价格 [4] - 鸿蒙智行产品重叠问题显现,SUV生产限制解禁后将加剧M8、M9等同级别车型的内部竞争 [5][6] 同质化竞争与市场应对策略 - 行业智能化技术趋同导致差异化主要依赖外观内饰设计,但全行业采用类似逻辑使同质化难以避免,与外部竞品的差异也在缩小 [6] - 20万元以上价格区间需明显产品力或价格优势吸引客户,部分品牌尝试价格下探,如尊界可能推出30-40万元车型,问界曾通过内部渠道下探至20万元 [6] - 智界等后续品牌因价格策略与竞品竞争问题销量难以突破,即便价格下探至20万元出头仍需直面特斯拉Model 3/Y、蔚来ET5等车型竞争 [7] 小米订单虹吸效应与行业应对 - 小米YU7订单虹吸短期内耗尽20-30万元价格区间潜在客户群,导致鸿蒙智行、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该区间车型关注量、试驾率、订单量锐减 [8] - 竞争品牌采取"软硬结合"降价策略:理想L6将3年免息延长至5年,蔚来、智己为小米订单用户补贴5000元定金损失以刺激消费 [9] - 专家建议鸿蒙智行通过"技术分层+价格错位"破局,如问界专注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享界主打20-30万元区间,以价值竞争替代价格竞争 [9]
鸿蒙智行,价格暗战
中国汽车报网·2025-07-14 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