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企业与科技公司在中东冲突中的角色 - 美国军工企业如洛克希德·马丁通过向以色列出售F-35战斗机等武器直接参与冲突,交易规模达政府间协议级别 [6] - 帕兰蒂尔公司与以色列国防部签署协议,利用AI技术支持军事行动,其"马赛克"系统分析4亿份数据生成伊朗核能力推测报告 [2][3] - 通用动力公司资助智库战争研究所,其建造的"俄亥俄"级核潜艇在袭击伊朗时发射20多枚"战斧"导弹 [2] 科技公司提供AI与云计算服务 - 微软、谷歌母公司字母表、亚马逊通过"光轮计划"向以色列提供价值12亿美元的云计算服务,包括数据分析和面部识别技术 [6][7] - IBM培训以色列军事和情报人员,协助收集巴勒斯坦人生物特征数据用于识别武装分子 [6] - OpenAI修改使用条款允许"国家安全用途",以色列军方承认使用商业AI系统辅助目标识别 [8][9] 企业合作模式与合同条款 - 谷歌与以色列合同包含情报共享条款,并承诺抵制运动下仍继续服务,合同细节对公众保密 [7][8] - 帕兰蒂尔2015年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5000万美元合同,监督伊朗核计划 [3] - KKR作为以色列最大物业管理平台主要投资者,其合伙人彼得雷乌斯曾任中情局局长 [2] 技术应用的争议性 - "马赛克"系统通过卫星图像和社交媒体推测伊朗核能力,缺乏直接证据,被批为"铀的少数派报告" [3][4] - 以军使用AI系统"薰衣草"和"福音"筛选打击目标,被前情报官员称为"大规模致命工厂" [7] - 美联社调查显示巴以冲突后以色列对微软和OpenAI技术使用量激增 [8] 历史案例与追责困境 - IBM曾因二战期间服务纳粹德国向大屠杀赔偿基金捐赠400万美元 [11] - 法国拉法基公司因在叙利亚与极端组织合作业务而认罪 [11] - 法律专家指出企业追责案例稀少,21世纪初针对南非种族隔离合作企业的诉讼最终被驳回 [11]
【环时深度】外媒揭批中东冲突背后的美企牟利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