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制造业现状 - 光伏制造业面临阶段性供需失衡和"量增价减"问题加剧,行业陷入"内卷式"竞争 [1] - 2023年光伏装备业营业收入约1.75万亿元,利润超过1300亿元,2024年营业收入降至约1.25万亿元,全产业链亏损1000亿元以上 [2] - 2024年前10个月,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产量分别达到158万吨、608吉瓦、510吉瓦、453吉瓦,同比增长均超过20% [2] - 四个环节名义产能均超过1000吉瓦,两倍于实际市场需求,价格下跌幅度分别超过35%、45%、25%、25% [2] - 2024年前三季度,电池、组件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长41.8%、15.9%,但光伏产品出口总额同比下降34.5% [2] 供需失衡原因 - 光伏制造企业加大产业链延伸形成扩产效果,龙头企业从组件生产延伸到硅料、硅片等环节 [4] - "双碳"目标吸引大量行业外企业进入光伏制造业,技术和市场门槛相对低导致短时间内产能激增 [4] - 地方政府将产业配套作为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的必要条件,并给予土地、资金、税收等政策优惠,引发"投资热" [4] - 电力消纳受到制约,西北地区配电端承载能力和配电网接入容量跟进困难,弃光限电范围扩大 [4] - 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加征高额关税范围扩大至所有环节,欧盟力推绿色产业本土化发展,新兴市场如南非、巴西、印度也提高关税或要求本地生产 [5] 长期市场需求 - 全球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方向未变,各国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趋势未变 [3] - 国内加快发展新能源的战略取向未变,光伏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新增长点层出不穷 [3] - 企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供应链稳定性增强、产品性价比进一步提高的格局未变 [3] - "十五五""十六五"期间光伏制造业仍将继续保持发展态势 [3] 解决措施 - 提升新能源发展规划目标,预计2030年光伏发电和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可达26亿千瓦左右,占电力总装机规模的52%,发电量占比达28% [7] - 深化改革释放新能源需求潜力,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推动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预计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可达3亿千瓦左右 [7] - 多措并举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依法调查处罚涉嫌垄断、不正当竞争行为,完善招投标政策,强化ESG合规标准运用 [8] - 强化行业自律和第三方机构作用,引导企业依法合规参与市场竞争,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8] - 引导光伏产业链非关键环节"走出去",以项目开发建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国家和新兴市场开拓力度 [9]
光伏制造业:供需共治破解“内卷式”竞争
中国化工报·2025-07-15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