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车企基建竞赛的冷思考
中国汽车报网·2025-07-16 20:39

车企自建充电桩现状 - 广汽埃安以1.37万根直流快充桩位居榜首,特斯拉1.16万根、蔚来1.15万根紧随其后,小鹏8946根、极氪8014根、理想4535根等品牌进入前10 [2][3] - 广汽埃安在北上广深核心区实现平均每平方公里10根桩、1公里内有充电站的高密度覆盖 [3] - 小鹏汽车6月新增388根直流充电桩,计划2025年底前建成3000座超快充站,2027年底前达5000座 [3][4] - 极氪计划2026年建成2000座极充站和1万根极充桩 [4]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速 - 比亚迪计划未来1-2年内建成4000座超充站,行业呈现"基建竞赛"态势 [2] - 超充桩布局密度提升显著,北京车主反馈补能焦虑基本消除 [2] - 车企建设中高端电动车需满足"三位一体"条件:长续航+超快充+充电设施布局 [3] - 单座超充站投资成本约100万-500万元,回本周期6-8年,电网扩容和储能装置推高成本 [10] 互联互通挑战与解决方案 - 不同品牌充电桩存在兼容性问题,特斯拉V3超充桩依赖专属通信指令形成技术壁垒 [7] - 4C以上超充技术缺乏国标检测指标,车企自主开发私有协议导致互操作性差 [7] - 四部门发文要求大功率充电设施无差别开放,强调互联互通 [7] - 建议制定超充核心参数"互通清单",建立国家级互充测试平台,利用区块链保护数据隐私 [8] 运营效率与商业模式 - 蔚来充电桩90%用户来自其他品牌,比亚迪占19.2%、特斯拉占13.1%,充电业务已实现盈亏平衡 [11] - 提高设备利用率需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推动光储充一体化建设 [11] - 开放运营和互联互通是提升投资回报的关键路径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