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躲在1000块的防晒衣里,我们究竟在躲什么?
中怡国际中怡国际(HK:02341) 36氪·2025-07-16 21:11

防晒衣市场概况 - 防晒衣从功能性装备转变为时尚单品,成为都市人群夏季标配,覆盖从都市白领到外卖骑手等广泛人群 [3] - 2023年广东省防晒衣销量预计突破1亿件,同比增长超60%,行业预测2026年中国防晒服饰市场规模将达958亿元 [5] - 国产品牌蕉下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23年其淘系平台销量占全行业超25% [5] 产品技术分析 - 品牌普遍采用"黑科技"营销话术,如蕉下主打凉感面料和原纱防晒技术,后益宣称光学面料可过滤有害光 [6] - 深圳市消委会测试显示,20款价格区间49-1598元的防晒衣均达到UPF50+最高防晒标准,高价产品在透气性等指标上未必优于平价产品 [6][7] - 皮肤科专家指出UPF50+已是防护上限,更高数值无实际意义,浅色防晒衣无法防止晒黑 [7] 品牌营销策略 - 蕉下2021年营销费用占收入24.4%,三年间营销开支增长2.5倍,通过600名KOL构建社交媒体营销网络 [9] - 品牌将产品定位从功能型转向生活方式符号,关联精致露营、Citywalk等场景,并强化"防晒黑+防衰老"的焦虑营销 [9] - 消费者支付溢价主要购买心理安全感而非物理防护,高价产品品牌溢价显著 [7][10] 消费行为洞察 - 便捷性成为核心购买动因,防晒衣因"随手可穿可洗"的特性适应都市通勤场景 [5] - 部分消费者陷入消费陷阱,典型案例显示2000元始祖鸟防晒衣实际效果与洗护体验不及预期 [7] - 理性消费建议指出只需认准UPF50+基础标准,无需追求品牌附加概念 [12] 行业本质 - 防晒衣市场增长由资本杠杆放大,通过制造焦虑将需求推高至非理性水平 [12] - 产品真实价值与价格背离,行业存在过度营销现象,部分技术宣称缺乏实证支撑 [6][9] - 消费者需穿透营销迷雾,根据实际场景选择性价比产品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