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卖产品”转向“选产品” 监管新规筑牢风险防线
中国经营报·2025-07-16 22:36

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核心内容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2026年2月1日起施行,共五章四十九条,核心是规范金融机构适当性管理义务,要求其了解产品、了解客户,将适当产品通过适当渠道销售给适合客户 [1] - 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推动金融机构从"卖产品"向"选产品"转变,重塑金融市场生态与竞争格局 [1] 金融机构义务与投资者保护 - 金融机构需划分产品风险等级并动态管理,区分专业投资者与普通投资者,对普通投资者强化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履行告知义务和风险提示 [2] - 禁止金融机构推介风险等级高于客户承受能力的产品,禁止通过操纵业绩或不当展示误导客户 [2] - 对金融消费者有助于识别风险、减少超能力支出,对金融机构可提升合规能力、优化服务、树立专业形象 [2] 监管落地措施与市场影响 - 监管总局将指导行业自律组织建立规范,加强金融机构落实监督,培育消费者风险意识 [3] - 截至6月末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4.23万只,规模30.97万亿元 [3] - 银行理财中现金管理类、短债类低风险产品将成冲规模利器,含非标、衍生策略的R4/R5产品预计发行规模下降30%-50% [3] 长期市场效应与竞争格局 - 短期复杂产品发行遇冷、销售成本上升,长期投资者-产品-机构匹配更透明,扭转"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4] - 率先完成合规升级、重塑客户信任的机构将在财富管理竞赛中赢得先机 [4] 中小银行转型机遇与挑战 - 中小银行面临合规压力,但也是破解"规模焦虑""客户流失""价值空心化"的转型机遇 [5] - 需构建以适当性管理为核心的买方服务体系,改变"重销售轻需求匹配"的卖方思维惯性 [5] - 2024年上半年监管检查中67%城商行存在"风险评估流于形式""风险提示不充分"问题,处罚金额同比增23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