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芯片断供,机器人要凉?王兴兴冷笑:没全球合作,谁也别想赢!
新浪财经·2025-07-16 23:26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行业处于早期阶段,技术成熟度低,90%公司产品停留在概念阶段[4] - 基础功能如行走稳定性尚未完全解决,运动控制算法需后台人工调试[4] - 核心能力如力反馈精度不足,握力控制误差导致无法执行精细操作[4] - 产品落地能力弱,多数公司产品性能不及普通扫地机器人[4] 技术挑战与供应链瓶颈 - 关节电机依赖日本伺服电机(国产精度差10%导致行走晃动)[5] - 减速器需德国谐波减速器(国产寿命仅为1/10)[5] - 传感器采用美国激光雷达(国产测距误差大易碰撞)[5] - AI芯片依赖英伟达GPU(国产算力不足影响算法运行)[5] 全球化协作必要性 - 技术研发需跨国分工,典型产品如Walker X采用日本电机+德国减速器+中美算法团队[5] - 行业专利与开源代码共享普遍,波士顿动力/特斯拉/宇树存在技术互鉴[6] - 全球研发资源整合可降低单台成本(当前成本区间50-100万元)[8] - 参照智能手机发展路径,开源协作可使成本降至万元级消费水平[8] 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主要玩家包括美国波士顿动力/特斯拉、中国宇树/优必选、日本ASIMO[6] - 市场属于增量竞争,家用/工业/医疗机器人细分领域可共存发展[9] - 技术突破速度比国产替代更重要,封闭生态将延缓产品普及10年以上[5][9] 行业发展路径 - 需坚持长期主义,现阶段技术相当于2000年互联网产业成熟度[4][10] - 真实进展体现在产品迭代(如宇树Walker X已实现工厂搬运功能)[10] - 终极目标是通过全球分工实现成本下降,达到消费级应用门槛[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