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情感与AI陪伴的人文审度⑥|邱德钧、李玮农:超越记忆——情感计算中遗忘的必要性和实现
新浪财经·2025-07-17 10:25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 - 2024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元年",预测机器人大规模进入家居生活场景,人机情感交流将成为智能社会常态 [1] - 机器情感与AI陪伴概念引发跨学科研究热潮,涉及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1] - 行业关注焦点包括人机交互影响、文化/性别视角分析、社会冲击评估及技术伦理应对方案 [1] 机器情感技术研究 -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机器情感发展的有限主义进路,从情感智能、人机互动三方面剖析建构性 [2] - 基于"以生命为核心"的意识理论,通过模拟生物体内稳态调节机制赋予机器情感能力,为通用AI提供新思路 [2] - AI复活技术催生新型人机情感交互形式,但存在情感依赖、异化等伦理风险,需制度规约与技术设计协同治理 [2] 情感计算技术进展 - 情感计算领域自1997年提出以来,致力于使计算机识别、理解、表达和调节人类情感 [4] - 当前技术面临数据集质量不足、情感表达机械化、动态重构困难等挑战,线性进步假设脱离实际 [6] - 主流研究聚焦情感状态实时分类,普遍忽视情感信息的长期记忆管理和遗忘机制建模 [7] 遗忘机制技术创新 - 提出类人遗忘神经计算模型(PHFNM),整合自然衰退与主动遗忘机制,包含三层架构设计 [19][22] - 模型通过低维情感索引层模拟意识体验淡化特性,避免高维数据存储的计算过载 [23] - 引入情感稳固因子矩阵,量化记忆重要性差异,比单一衰减模型更符合心理学观察 [26][31] - 主动遗忘层基于伦理信号和全局情绪强度实现记忆动态调节,支持高级情感适应性行为 [25][31] 技术局限性 - 模型情感表示简化,低维向量难以捕捉复杂情感细微差别,未区分记忆类型内部结构 [32] - 离散时间步更新与线性假设简化了现实情感过程的连续性和非线性交互特性 [32][34] - 参数固定缺乏元学习机制,无法根据经验调整遗忘策略或对情绪信号的敏感度 [33]